小米YU7在短短三分钟内售罄20万台,这一数字令人震惊。然而,现在下单的话,你预计需要等待多久呢?答案是:最长可能要等13个月!
雷军本人亦承认订单量远超预期,然而北京工厂的年度总产能仅有25万台。其中,YU7锁定的订单量便达到了24万台,再加上SU7的订单,总数直接攀升至45万台。
这哪里是庆祝活动,简直就像是产能的葬礼。
北京工厂的流水线冒烟的速率都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
刚刚于七月投入使用的二期工厂,首月仅能生产8000台车辆,预计到年底月产量也仅能增加到两万台。
小米采取了一项更为严厉的措施,即要求尚未交付SU7的车主转而预订YU7,这一举措使得订单压力瞬间激增。
你或许会好奇,为何等待时间如此之长?
原因在于,激光雷达和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限制了供应,这些市场上抢手货物的获取,即使是小米这样的企业,也必须排队等候。
目前,最不幸的莫过于刚刚下单的车主。
截图显示,首批8月份交付的幸运车主需庆幸,而其他人则需至少等待38周才能提车。至于明年此时能否开车上路,目前尚属未知。
更令人沮丧的是,2025年底新能源购置税政策可能发生变化。在等待车辆期间,若政策变动导致多付的费用无法得到补偿,那么这笔额外支出将无人承担。
在二手车市场,情况更是诡异。订单转让价格犹如过山车般波动,上午可能上涨两万元抢夺订单,而下午则可能下跌五千元。这种市场游戏,考验的就是心跳和运气。
特斯拉的降价策略已经展开。
在这漫长的等待车辆期间,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改款和降价措施,而小米车主只能无奈地观望。
有车主自嘲道:“等到提车时,孩子可能都已经会打酱油了。”
在雷军的直播中,他的面容显得疲惫不堪,小米汽车如今就像是一面检验流量的妖镜,哪怕是刹车片出现一点火星也能迅速登上热搜。交付时间越拖延,消费者的信任消耗就越严重。
坦诚而言,28万份订单承载着28万次的信任。
众多消费者基于对小家电的喜爱投入资金,然而汽车并非手机,提升产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生产线。
小米此次将互联网策略发挥到极致,但待交付的车辆数量超过了已售车辆。
即便雷军的激情演讲感人至深,也及不上早日将车钥匙交付给用户那么实际。
要克服产能瓶颈这一难题,仅凭营销神话是无法跨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