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血压略低真的无大碍吗?”这是不少患者在诊所中经常向我提出的疑问。然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一观念受到了挑战。根据其数据,夏季因血压波动而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比冬季高出24.7%,而这个增加的主要原因并非血压的升高,而是“不当的降压药物使用”。
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天气中,若药物使用不当,事故发生的风险反而增加。
在大家熟知的“高温伴随高血压”这一组合背后,不仅仅是一瓶药的问题,更涉及众多家庭的担忧。特别是在三伏天,频繁出现的39℃高温天气,使得原本稳定的血压变得不稳定。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出门就感到头晕,长时间坐着后站立起来时眼前发黑?
这些不适症状可能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关,而非药物本身的问题。
作为一名在三甲医院工作的临床医生,我目睹了许多因“夏季血压过低”导致的晕倒、摔伤,甚至诱发脑供血不足的真实案例。在此,我想提醒大家:在三伏天服用降压药时,以下四点必须注意。
常见的第一个误解是认为“夏天血压降低,就可以停止服用药物”。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实际上非常危险。血压并非越低越佳,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若血压长期低于90/60mmHg,可能会提升心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我曾遇到一位70岁的患者,他的血压通常保持在130/80mmHg,但进入夏季后,他感觉自己的血压偏低,便自行将药物剂量减半。结果在半个月后,他出现了反复的头晕和站立不稳的症状,检查结果显示脑部有轻度缺血。
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夏季气温上升时,人体血管会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导致血压自然下降。这种生理性的变化并非疾病,而是身体正常的调节机制。如果在此时强行减少降压药的剂量,可能会加剧血压的波动。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涉及脱水。在炎热的“三伏”期间,汗液会大量蒸发,尤其是从事户外劳动、厨房工作的人员以及老年人,由于饮水意识不足,他们很容易陷入轻微脱水的状态。脱水会减少血容量,此时若服用降压药,相当于“雪上加霜”,可能导致血压急剧下降,进而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晕厥。
我曾在一所急诊室遇到一位农民工师傅,他连续几天在高温下工作,每天仅喝一瓶矿泉水,结果在地铁站突然晕倒,送医时血压仅80/50毫米汞柱。
关键在于,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脱水。轻微脱水初期并不一定会感到口渴,而是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眼花”等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弱,更容易忽视这些警示信号。
第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药物服用时间”与“气温变化规律”之间的矛盾。在夏季,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而中午则非常炎热。若继续在早上六点固定服药,可能会在上午气温较低时血压降低过甚,而在午后气温升高时血压却偏高。临床研究发现,许多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问题通常出在用药时间未能随着季节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自行更改服药时间,而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压变化曲线及日常生活作息,合理调整用药的节奏。
第四个潜藏的威胁来自于饮食的调整。夏季由于食欲不振,许多人偏好清淡和凉爽的食物,如凉面、绿豆汤,甚至有人选择一天只吃一餐。这种情况下,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可能不足,从而引起血容量减少和电解质失衡。再加上大量出汗,钠和钾的流失会更加严重,这会进一步增加低血压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夏季因电解质失衡导致的低血压住院率,比其他季节高出近30%。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有一位年逾五十的女性患者,她长期通过治疗有效地控制了高血压。然而,在一个三伏天,她突然出现了头晕和心悸的症状,紧急就医后发现她的钠离子水平严重下降,血压也降至了90/55毫米汞柱。经过询问她的饮食习惯,我们得知,在那几天里,她只摄入了黄瓜和西瓜,完全不吃正餐,甚至连水都是冰镇的绿豆汤。这种饮食习惯实际上对身体的伤害,可能比炎热的天气还要大。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药物,而在于我们对于身体变化的感知能力。
在三伏天,人体不仅要应对高温的挑战,还要适应昼夜温差、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压力。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很多人在夏季本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焦虑等问题,如果这时血压出现波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情绪的波动,形成不良的循环。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能够独立引发血压波动的因素。
你可能不知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夏季高血压患者的情绪指数波动幅度,比冬季高出1.8倍。这一点提醒我们,在夏季血压控制的过程中,情绪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那些成功维持血压稳定的人,并非仅仅是那些每日频繁测量血压、饮食极为清淡的人,而是那些能够依据身体发出的信号灵活调整,并坚持规律生活的人。
以我认识的一位72岁的退休教师为例,他在夏天也不会随意中断用药,而是每天早上6点坚持散步,8点按时吃早餐,午餐前后小睡30分钟,下午则饮用淡盐水补充水分。他常说:“血压并非仅仅是数字,它是身体向我传递的信号。”他的血压水平一直保持在125/78的稳定状态。
这一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的终极目标是关注人的感受。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血压计上的数字,而应学会聆听身体的声音。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以下四点建议请务必牢记:
1. 血压低并不意味着安全,切勿自行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
2. 注意隐性脱水,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3.
用药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和时间变化灵活调整,避免刻板地遵循固定模式。
4.
保持饮食均衡比追求清淡饮食更为关键,不要被“夏季食欲不振”的观念所误导。从今日开始,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早晨起床后先饮用200毫升温水,随后测量血压;餐后进行15分钟的散步,留意身体的变化;夜间避免空调直接对着身体吹,以防低温引发低血压。
您将发现,身体的感知能力远比您所想象的要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