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后,姐姐提到嗓子略微干燥,伴随轻微咳嗽,痰量不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三个小时后,她便突然倒地。紧急送往医院后,方才确诊为肺栓塞,但遗憾的是为时已晚……”
在急诊部的宽敞大厅中,一位体态消瘦的年轻女子嘴角频繁抽搐,紧握着手中的急诊通知单,其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懊悔。
她的姐姐年届六十,以往并无明显的基础性疾病,仅仅偶尔感到些许劳累。然而,谁也没想到,那轻微的咳嗽竟然成为了她生命的最后征兆。
轻咳往往被人们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它可能是由感冒、季节变化或干燥环境引起的。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加注意,这种轻咳会自行消失。然而,肺栓塞引起的轻咳具有细微的差别,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它隐藏在常见的症状之中。
肺栓塞不能仅仅通过咳嗽来判断,我们需要关注它与轻咳之间的联系。当肺部血管被小块血栓阻塞时,肺部的一部分区域会缺氧,呼吸系统会自动通过轻咳来尝试清理。
起初的咳嗽可能并不严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伴有血丝,甚至伴随胸口刺痛。然而,这些人常常将其误认为是胸膜炎或肺部小感染,仅仅服用止咳药进行治疗,而没有进行CT扫描检查,导致毒素潜伏在体内。
肺栓塞是如何从轻微咳嗽演变成致命威胁的?
当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阻塞,右心回流和肺部气体交换的负担会急剧增加,导致胸痛加剧,身体需要通过神经调节来应对。然而,许多人并未察觉到明显的呼吸困难,只是感到疲惫和轻微咳嗽,随后便回家继续日常家务。
医学研究表明,在出现症状的肺栓塞患者中,超过40%的人在发病前24小时内仅表现为轻微咳嗽和乏力,并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这种状况就像肺部的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在医生的诊室里,肺栓塞的“典型三联征”包括胸痛、呼吸急促和血痰。但很多人可能只出现轻微咳嗽,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其潜在的高风险。
肺栓塞将轻微咳嗽转变为致命风险的另一途径是激活了人体的凝血机制。通常情况下,深静脉中的血液携带的微小血栓不会形成大量的血凝块。然而,当人们长时间坐着或处于某些病理状态时,凝血因子的数量可能超出身体清除它们的能力,导致血栓在腿部形成。这些血栓一旦脱落,便会随血液流至肺部分支。
起初,阻塞的是较小的分支,症状也相对轻微。但如果再次发生血栓脱落,阻塞更大血管,那么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急性右心衰竭和呼吸循环系统的崩溃。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轻度肺栓塞(PE)患者,三个月内的死亡率可高达15%至20%,而对于急性、高风险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可能超过30%。
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胸痛、呼吸急促、发热,咳嗽无声,就可以放心。
然而,实际情况是,轻微血栓引起的轻微阻塞,呼吸功能处于补偿状态,并不明显,只有在身体承受微小负荷时,如上楼、弯腰、用力咳嗽,才会暴露出来。
问题是,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咳嗽”。
此外,肺栓塞的影像诊断工具相当专业,许多基层诊所的医生在看到CT结果时,并不会专门进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因此轻微的血栓常常被遗漏。
众多肺栓塞患者体内存在深静脉血栓或凝血风险,却常被误诊为“腿抽筋”或“轻微伤害”。
部分人认为爬山时腿部疼痛无关紧要,然而几天后胸部不适,伴随咳嗽,常被误认为是肺毛刺或干咳。
研究表明,在肺栓塞病史患者中,高达51%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意外发现栓塞。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患者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栓塞复发的风险高达25%,并且每次复发时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的数据,肺栓塞在成年人中的实际发病率每年大约为0.1%,然而其死亡率却高达20%。相较之下,心梗则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杀手”,许多患者在抵达医院之前就已经失去了生命。咳嗽常被忽视为轻微病症,然而它却可能逃不过生命的考验。这一事实并非意在恐吓,而是旨在提醒我们:轻视每一次咳嗽都是在给身体一个机会,这或许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出判断的时刻。
在诊断肺栓塞时,仅凭咳嗽是不够的,必须留意一系列身体变化的综合情况。
例如,若咳嗽伴随腿部水肿、轻微发热、心跳加快、胸部有轻微压迫感以及难以恢复的疲劳,这些症状合在一起可能更为严重。
专家表示,肺栓塞的临床评分系统(如Wells评分)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评估风险。
如果一个人腿部出现水肿并伴有咳嗽,其Wells评分可能就会处于中高风险区间,这时需要立即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其他一些常被忽视的征兆包括夜间突然醒来自觉胸口闷胀、胸部轻微疼痛且难以缓解,即便这种疼痛只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是血栓脱落导致的轻微栓塞。
然而,很多人往往将这些症状误认为是压力过大、心慌或睡眠不佳。
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肺栓塞的恐怖之处在于,从轻微症状发展到致命状态仅需短短四小时,它以时间换取了生命。
轻微病例可通过抗凝治疗,使血栓逐渐溶解;
然而,重症患者康复过程漫长,且可能导致心脏和肺部遗留损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及时接受干预的肺栓塞患者,其生存率可提升至80%以上。
多数人对于进行肺动脉CT检查持保留态度,主要顾虑在于辐射暴露和昂贵的费用。然而,目前存在一种血液检测的二步筛查方法:首先进行D-二聚体血液检查,若结果异常,再结合影像学评估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CT扫描。
这种做法避免了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同时能够以超过90%的准确性识别出高风险个体。
社区医生应当积极推广这一技术,对于出现轻微咳嗽或下肢水肿的患者,应首先进行D-二聚体检测,而非直接将其视为流感病例进行治疗。
必须加强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
许多人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只有长时间住院且活动受限的人才会患上静脉血栓。
实际上,长时间在办公室久坐、体重显著增加、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这些都属于高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体重指数超过30的成年人,其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至原来的5倍;长时间保持坐姿、减少腿部活动;以及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凝血功能增强,这些都是常被忽视的风险因素。
个人防护措施可以从腿部着手:在久坐一小时内应起身站立或行走五分钟,穿着弹力袜,并留意腿部是否有肿胀或发热现象。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血栓筛查。
尽管这些生活上的干预措施看似简单,但它们能够有效预防大部分肺栓塞(PE)的发生。
在医疗领域,将轻微咳嗽与肺栓塞联系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属于预防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要求加强社会健康教育,确保公众认识到轻微症状有时可能比急性病症更为危险。
以欧洲国家为例,肺栓塞的筛查体系已经广泛实施,从社区到家庭医生,都可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查来评估风险;而在中国,此类筛查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大多数人对专业知识无需深入了解,但了解以下两点至关重要:咳嗽、腿浮肿和心率加快三者结合是最危险的信号;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进行D-二聚体筛查或及时就医。不必急于进行急诊CT检查,可以先前往门诊就诊。将“谨慎”融入每一次轻微的咳嗽中,或许能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关于此观点,您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
参考资料
[1]黄艳梅.肺栓塞成功溶栓治疗一例报告[C]//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继教部,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