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天空警报声连绵,核设施面临紧急状况
2025年6月,德黑兰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宁静被连串的空袭警报声彻底打破。
对于这座城市数百万居民来说,这已是他们连续第11个在恐惧与不安中度过的日子。
原本宁静的蓝天被战斗机的轰鸣声和爆炸的火光染成了危险的灰红色。
6月23日,冲突的激烈程度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色列国防军的战斗机群以空前的规模和频率,对伊朗首都及其周边的关键区域实施了密集的轰炸。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超过一百枚精确制导炸弹如同暴雨般倾泻在德黑兰的目标上。
即便是位于市中心的伊朗红新月会总部,也无法逃脱这场战火的侵袭。
与此同时,位于库姆省的福尔多核设施,作为伊朗国家核技术的骄傲象征,遭遇了第二次激烈的空袭。
为了抵御空袭,福尔多核设施被特别设计建造在深山之中,配备了坚固的物理防护措施。
此次攻击使用的钻地炸弹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爆炸的威力使得整座山体震动不已,设施内部受损情况牵动着所有人的关注。
以色列国防部的目标十分清晰,即通过精确的军事打击手段,全面削弱伊朗的军事力量和报复能力。
在袭击当日,除了首都周边地区和核设施外,伊朗的西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六座关键机场也遭受了攻击。
跑道被特种炸弹炸出众多难以快速修补的大坑,机库、雷达站以及指挥中心在爆炸冲击下变成废墟。
以色列国防部的发言人对全球宣称,在最近的空袭行动中,以色列空军已使伊朗的空中力量几乎完全失去了有效的还击能力。尽管德黑兰方面尝试零星组织有限的防空火力进行抵御,但在面对对手强大的电子干扰和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时,这些抵抗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在以色列与伊朗冲突中的立场转变
加剧紧张局势的是,长久以来作为以色列坚强后盾的美国,于22日揭去了“调停者”的面具,转而采取直接军事干预的策略。
美国空军动用了其最尖端的隐形战略轰炸机,对伊朗的三个核设施实施了空袭。
这一举动立即使得冲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将原本的区域冲突升级为大国间的直接军事对抗。
全球舆论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强烈。众多军事专家普遍预测,美国的后续行动不仅不能平息局势,反而可能加剧冲突,使得全面失控的风险急剧上升,其后果难以预料。
不出所料,仅过一天,叙利亚境内的美军基地便遭受了来历不明的攻击。这使得中东地区这个本就紧张的棋盘上,又增加了一枚充满危险和紧张气氛的棋子。
在伊朗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面临空前的挑战之际,伊朗高层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通过国家电视台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演讲,强调以色列的侵略行为构成了“一个巨大且不可宽恕的错误”,并强调该政权必须为其行为承担后果,惩罚即将到来。
此番讲话的目的在于安抚国内情绪,并向国际社会发出不屈不挠的信号。
伊朗军队总参谋长穆萨维中将的言辞更为强硬和带有威胁性。他明确表示,鉴于美国对伊朗主权的明目张胆的侵犯,伊朗军队将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将毫无保留地针对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设施和利益进行反击。
在军事与外交领域,伊朗利用手中有限的牌展开了反击。
外交部长阿拉格齐在多边会议中,对美以的攻击行为进行了强烈指责,指出其明显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核心原则,严重扰乱了现有的国际秩序,并可能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安定带来恶劣影响。
此外,伊朗方面再次提出警告,若针对其核设施的攻击行动持续,伊朗将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即封锁全球关键石油运输路线——霍尔木兹海峡。
这一威胁对全球能源市场构成了直接冲击,导致国际油价迅速上涨。
随后,伊朗议会议长对外宣布,议会正在迅速讨论一项法案,该法案旨在赋予政府权力,全面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任何合作。
在这种强硬立场的背后,是伊朗防空系统严重受损的严峻状况。
一波又一波的空袭,如同无情打击,猛烈地击中了伊朗的尊严。
面对空防体系的连续重创,伊朗军方似乎在重新考虑其空军的发展战略。
恰在此时,有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伊朗已放弃与俄罗斯长期洽谈的苏-35S战斗机采购协议,转而寻求从我国大批量采购,计划一次性引进40架歼-10CE“猛龙”战斗机。
初闻此消息,看似合乎逻辑。俄罗斯正深陷于乌克兰的冲突中,其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本就紧张,能否按时提供高质量苏-35S战斗机,实属一大疑问。
再加上面临美以联合的打击压力,伊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且技术先进的装备以应急。
我国的歼-10CE战斗机,自2021年正式进入国际市场后,作为一款第四代半中型战斗机,其声誉日益高涨。
特别是在2025年5月7日发生的印巴空战中,它以其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全球关注,从而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一款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
在冷战结束后的全球最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空中对抗中,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操控我国提供的歼-10CE战斗机,对抗数量上远超自身的印度空军编队。
在这场激战中,歼-10CE凭借其尖端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卓越的电子战能力,以及配备的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和霹雳-10近距空对空导弹,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根据巴方战后发布的资料,歼-10CE编队在冲突中成功击毁印度空军的三架法国引进的“阵风”战斗机、一架米格-29以及一架苏-30MKI重型战斗机。
这一战果标志着歼-10系列战斗机在实战中首次取得胜利,同时也终结了西方战斗机在四代半战斗机领域不可战胜的传言。特别是“阵风”战斗机,尽管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导弹系统,但仍然在对抗歼-10CE时遭遇失败,这一事实充分展示了“猛龙”在综合对抗中的优越性能。
我国是否将向伊朗出售这批战斗机,涉及的因素远比伊朗是否愿意购买更为复杂。
首先,这一交易将不可避免地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向伊朗提供如此先进的进攻性武器系统,无疑会打破中东地区原本就脆弱的军事平衡。
这将对我们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的关系造成重大挑战。
这些国家作为我国关键能源伙伴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对于伊朗这一充满不确定性的地区,冒着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风险,从战略角度来看,其合理性存疑,值得深思。
其次,就算我们有意出售,仅40架歼-10CE战斗机也绝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伊朗面临的空中防御危机。
现代空中作战是整个体系的较量,并非单一先进武器的个体对决。
以色列空军之所以能在中东地区所向披靡,不仅仅是因为它配备了F-35I这样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套以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无人侦察机、地面预警雷达以及高效指挥系统为基础的,全面且高度信息化的作战体系。
在此架构中,每架F-35I均扮演着信息节点角色,能够与后方预警机、地面雷达站乃至卫星实现实时数据链路的通信,确保实现“先敌侦察、先敌射击”的能力。
而伊朗的防空系统则主要由俄罗斯和国产设备组成,其技术规格和数据链路协议与我国装备存在显著差异。
若仅引进40架歼-10CE,而未能为其配备相应的“力量倍增器”,诸如空警-500预警机、完备的地面引导雷达网络和能够整合所有作战单元的数据链系统,则这些“猛龙”的作战效能将显著降低。
它们将变成失去狼群庇护的孤狼,在遭遇以色列空军的系统化“围猎”时,或许无法充分施展其能力,甚至可能重蹈前人的覆辙。
从伊朗自身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式”空战体系所遭遇的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其中最直观的挑战是资金问题。以歼-10CE为例,其单价就高达数千万美元,而采购40架飞机本身就需要巨额资金。
此外,还需考虑配套的弹药、备件、人员培训、地面支持设施,以及更为昂贵的预警机和雷达系统,整个项目的总成本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对于一直承受着严格经济制裁且近期在冲突中遭受严重损害的国家而言,伊朗完全无法独立负担如此巨大的开支。
巴基斯坦成功引进歼-10CE的背后,得益于其独特的“财政援助”,然而伊朗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再者,伊朗在购置武器方面有着不佳的声誉,常被形容为“好高骛远”,总期望以微薄的投入换取巨大的成果。
在谈判过程中,他们频繁提出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例如索要完整的技术转让,或是采用极端苛刻的支付条件,这令我国以及其他众多军工企业深感困扰。这种采购模式,也为双方合作的未来投下了阴影。
因此,从整体来看,伊朗计划引进40架歼-10CE的交易,虽然表面上看似乎前景光明,但实际上却充满挑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