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之后,李在明总统于次日亲自作出回应,对于是否接受邀请参加9月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他的决定显得犹豫不决。

 

关于韩国总统李在明是否将接受中国的邀请,出席9月的北京阅兵仪式,韩国媒体在放出这一消息的次日,李在明在青瓦台举办了上任一个月的首次新闻发布会。面对这一问题,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在谈论其外交政策时,给出了一种含糊其辞的回应,声称自己将基于三大方针,以国家利益为核心,推行“实用主义外交”。

图片[1]-在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之后,李在明总统于次日亲自作出回应,对于是否接受邀请参加9月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他的决定显得犹豫不决。-巴黎资源分享网

这三个战略方向包括美韩联盟、美日韩协作以及迅速改善与我国及俄罗斯的关系。

“迅速”二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李在明就任后,仅与我国领导人有过电话沟通,尽管他成为总统至今不过一个月,且必须优先处理国内错综复杂的政务,在外交领域确实难以迅速采取更多行动。

然而,外界关注的并非李在明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而是他即将采取哪些行动,以将改善中韩关系的承诺付诸实践。仅凭口头承诺,终究只是触及皮毛。

修复中韩关系非一日之功,但若能把握住特定的关键时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毫无疑问,我国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便是这样的关键时机,而且这样的机会在李在明总统任期内将不会再次出现。

具体情形可以参照十年前,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我国,出席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

图片[2]-在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之后,李在明总统于次日亲自作出回应,对于是否接受邀请参加9月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他的决定显得犹豫不决。-巴黎资源分享网

朴槿惠当时选择了一种折中的策略,即在正式宣布访华前,先行安排了访美行程,这显示出她在外交上力求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访华归来后,朴槿惠的国内支持率迅速回升至50%以上。

李在明的状况与朴槿惠当时的情况略有差异。当时中韩关系相对紧密,并未因“萨德”部署而降温,而李在明接手的则是尹锡悦留下的诸多棘手问题。

然而,这也更加突显了李在明推动中韩交流的紧迫性。因此,他强调“尽快”这一时间点。至于如何体现这种紧迫感,自然是将中国定位为外交工作的重点方向。

尽管如此,韩国始终需要考虑美国的立场,美韩同盟对韩国外交而言始终是首要考虑,即便是李在明也无法否认这一点。

图片[3]-在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之后,李在明总统于次日亲自作出回应,对于是否接受邀请参加9月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他的决定显得犹豫不决。-巴黎资源分享网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一直在为如何与美国进行交往而感到忧虑。在安全领域,他无法像前任那样紧跟美国的步伐;而在经济领域,美韩之间还存在未解决的关税问题。

此前,韩国代理政府一直在与美方进行接触。李在明当选后,这个重任便落在了他的肩上。在最近的记者发布会上,他也坦言,美韩双方都还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否能在暂缓期结束前达成协议,他自己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李在明接受中方邀请,于9月前往北京访问,美国方面的反应将如何?在这一点上,无论李在明政府做出何种决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向美方通报。而美方给出的答复,也将引发韩国方面的诸多猜测。

最理想的情况是,美国总统也能出席此次访问,这样韩国方面就没有任何负担,李在明还能平息国内亲美派的不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