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发文,声称自己曾拯救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避免其遭受“羞辱性死亡”。特朗普随后威胁称,将再次对伊朗实施空袭。伊朗外长阿巴斯克·阿拉格齐回应称,若特朗普希望与德黑兰达成协议,应停止对哈梅内伊的不敬言论。尽管以色列和伊朗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中东上空的战争阴影仍未消散。关于第二轮伊以冲突何时爆发的讨论,近期在网络上频繁出现。
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突然对伊朗发起大规模空袭,目标包括伊朗的核设施、弹道导弹发射能力以及革命卫队的军事领导层。美国也参与了此次空袭,出动B2隐身战略轰炸机和重磅钻地炸弹攻击伊朗的地下核设施。
这次军事行动持续了12天,最终以交战各方达成停火协议而暂时结束。然而,战争的烟雾尚未散去,特朗普就表示,伊朗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使得其核计划处于不受监控的险境,因此不排除再次对伊朗实施空袭的可能。以色列方面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对第二轮伊以冲突可能爆发的担忧。国内舆论也有观点认为,以色列同意停战只是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补充弹药,再次发起攻击。
美国与以色列是否即将再次爆发冲突?伊朗能否承受新一轮的猛烈轰炸?为了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我们需先审视各方的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所处的国际与国内环境。首轮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可以看作是以色列长期策划、意图必胜的一次军事行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空袭,削弱伊朗的抵抗力和核能力,并引发伊朗国内动荡,甚至导致政权变动。
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和情报优势,确实给了伊朗一个措手不及,使其制空权丧失,防空体系几乎失效。伊朗的核设施、指挥中心、能源系统等重要战略目标遭到轰炸,众多高层军事领导人被击毙。尽管伊朗面临极其严峻的被动局面,但该国却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坚韧,迅速稳定局势并展开了有效的反击。
了解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可知其为西方所能构建的最坚固的防空系统,即便是美国的防空密度,亦远逊于以色列。以色列共设立了四道防空屏障:首先是萨德系统,接着是爱国者3、箭2/箭3,然后是大卫投石索,最后是铁穹。此外,美军在 Mediterranean 和 Persian Gulf 部署的舰载标准3、标准6,以及驻中东的美军和约旦等海湾国家的军队,共同构成了外围防御。尽管如此,这一被誉为“坚不可摧”的防空体系,却依然多次被伊朗有限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所突破,导致关键目标遭受重大损失,并造成数千人的伤亡。
以色列亦明白,仅凭自身力量,面对伊朗这样规模的地缘性大国,难以实现一击制胜。因此,将美国拖入战争成为唯一可行的策略。以色列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向美国施压,敦促美国迅速介入,直接参与冲突。
尽管在压力之下,美国最终加入了针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行动,但这一行为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只是简单地进行了轰炸,随后便宣告任务完成,这表明美国对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并无真正的积极性。首轮以色列与伊朗的战争实践显示,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联合压力,伊朗的整体实力虽然处于劣势,但仍然具备足够的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在面临外部威胁时,伊朗国内的团结反而得到了加强,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都缺乏妥协的民意基础。
这一情形与历史上的两伊战争有相似之处。当时,伊拉克的萨达姆认为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内部矛盾重重,且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于是企图趁机发难,但结果却激发了伊朗人民的同仇敌忾,使得伊拉克自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这一历史教训是现今以色列和美国在考虑对伊朗采取行动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启动第二轮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基本上意味着继续进行空袭。然而,那些原本需要轰炸的目标在第一轮战争中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再次轰炸的效果有限,且在心理上对伊朗的威慑作用也大幅减弱,反而可能促进伊朗的内部团结。
伊朗持续的反击对以色列这个小国来说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负。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方法是派遣大规模地面部队,重演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先例。对于以色列而言,这几乎是一项无法实现的任务,即使是美国,也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困境。
因此,从政治意图和实际需求来看,第二轮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战争在短期内爆发的可能性极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突然采取强硬立场,主动攻击美国和以色列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当然,特朗普总统这位奉行“日耳曼小乘赢学”的领导人,有时会出人意料地采取行动,制造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以配合所谓的极限施压策略,迫使伊朗在谈判中做出让步。但这种行为更多是政治表演,其军事意义远不及其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