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投身造车领域已十年,却似乎陷入沉寂,而小米仅用了三年时间便将汽车驶上了道路。
在2025年7月7日的北京发布会上,雷军在全球媒体的注视下,巧妙地将苹果放弃造车的事实与自家YU7的预定成绩进行对比,后者预定量已突破28.9万辆。
这场新旧科技巨头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竞争,其结果出乎意料。
苹果的失败并非偶然。
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投入了190亿美元,其项目名为“泰坦”,听起来雄心勃勃,但实际上却是一无所成。
他们坚持从L5级全自动驾驶技术开始,结果连一个方向盘都无法顺利研发出来。
团队内部频繁争执,人员变动如同走马灯一般,甚至听闻曾与马斯克洽谈合作,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这种情形是典型的志大才疏,科技公司往往热衷于用编程来改变一切,却忽略了造车首先要掌握基础的螺丝拧紧技巧。
雷军在这场竞争中胜出,主要得益于他的务实态度。
他投入了650亿的真金白银,亲自带领团队驻扎工厂,辛勤工作。
不追求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而是直接模仿特斯拉的设计,甚至连保时捷的仪表盘都进行了复制。
中国的供应链堪称强大的外挂——电池依赖宁德时代,电机采用汇川的产品,充电桩遍布各地,其速度远超苹果全球寻找零部件的时间,快了三年以上。
更为独特的是,他们借鉴了手机行业的销售模式,预售时收取1999元的定金,就像抢购手机一样热烈,只需稍作调整的门店就能开始销售汽车。
网友犀利地评论道:苹果可能以为造车就是开发iOS系统,但实际上,首先需要学习富士康那样拧螺丝的制造过程。
雷军深知这个道理,该低头时就低头。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供应链尚不成熟,相较于十年前,中国在新能源补贴方面的道路,苹果在硅谷是无法复制的。
连库克也未曾料到,最大的阻碍并非技术,而是底特律那些老牌车企所掌握的生产标准和认证。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在科技企业投身汽车制造领域的过程中,竞争的焦点并非代码的强大,而是看谁能够真正深入制造业的复杂环境。
当苹果公司还在高谈阔论、描绘宏伟蓝图时,小米公司早已悄无声息地蹲在生产线旁边,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雷军那句“特别关照苹果用户”,听上去似乎是在致敬,实际上却是向传统制造业投下了加盟的橄榄枝。
别再幻想了,苹果!
在汽车制造的这门课程中,即便是学霸也需要先学会使用扳手。
雷军或许并不比库克聪明,但他却比硅谷更了解中国工厂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