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讶的是,董明珠的这一言论竟然在一个博主身上得到了证实,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那么,这些海归派对中国是否真的了解呢?
至少,这位在英国高中就读的中国女孩并不了解。在直播连线中,她妆容得体,英语流利,但当博主询问中国的基本国情时,她却一问三不知,甚至对中国的首都都一无所知!
这样的“在英国的‘中国人’”让人难以置信。她对自己的首都需要搜索,对国家的生日只能猜测,这样的“自己人”你能信任吗?开司travis是一位抖音博主,他的视频风格主要是网络连线。
然而,他连接的对象并非国内人士,而是来自国外。他不仅与众多外国人建立了联系,还与许多海外生活的同胞有所交流。然而,其中一些同胞的表现却让人难以忍受。
以这位博主5月1日的一次连线视频为例,对方是一位在英国读高中的中国女孩。她的妆容精致,英语流利。但当主持人询问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时,她脸上的自信瞬间消失。
首都位于何地?她不得不求助于搜索引擎来解答,至于她的出生地,她也需通过网络来追溯。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现场一片寂静,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氛围,好似信号出现了中断。
就在这时,旁边的香港朋友试图帮忙解围,却反而加剧了尴尬。他询问国庆节是哪一天,结果不经思考地脱口而出“7月1号”,那是加拿大人的庆祝日。
香港何时回归的?他猜测是1999年,几乎脱口而出“香港变成了一个独立…”,幸好被主持人及时打断,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而主持人轻描淡写地提及法国的首都是巴黎,两位年轻人脸上流露出的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惊,更是令人震惊。这已不仅仅是关于是否了解中国的问题,他们对世界的常识几乎一无所知,甚至“GDP”这三个字母,在他们眼中与甲骨文并无二致。
女孩提到,她在中国接受了正规的教育,而她的父母在政府部门任职,这样的背景与她丰富的知识储备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直击“精英教育”的表象。
一句“绝不录用海归”,激起了多少怀疑和不信任?
或许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些年轻人的玩笑话,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已经成为众多自诩为“镀金”海归人群的普遍遭遇!
格力电器的高管董明珠以其直言不讳而著称,她曾抛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言论:“我们绝不雇佣海归人士”,并且进一步解释称这是出于对“间谍”的担忧。
此言一出,董明珠迅速成为了海归人士批评的焦点。尽管格力的高层管理人员急忙出面缓和气氛,声称公司重视的是员工的忠诚而非背景标签,强调的是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但董明珠眼中流露出的坚决态度,无人能够轻易忽视。
这段话语不禁让人想起王自如,他曾是董明珠所寄予厚望、亲自指导并培养的对象,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名人物。他在众多争议声中走上岗位,却在短短三年内神秘离职。
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这其中是否涉及王自如的因素,但董明珠心中那一段“痛楚的故事”显然与一位“海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所谓的“间谍”可能并非指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情报特工,而是一种广泛的称呼——指的是那些虽然收入丰厚,却可能损害公司利益、破坏集体福祉的人。
董明珠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董明珠的警觉并非无端的偏执。在商场上,格力曾遭受过对手恶意挖角、核心技术泄露的损失。而且,在整个社会中,对“海归”群体的疑虑,也不完全是出于偏见。
确实有少数人损害了这个响当当的声誉。提及“汉芯事件”,一位归国博士通过打磨摩托罗拉的芯片并贴上自己的标识,竟声称是“中国芯”,从而骗取了国家高达数亿的科研资金,事发后却逃匿无踪。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笑柄和耻辱。此外,还有一位生物学博士,在离职时携带着前雇主的核心技术,最终在被捕时被当场抓获。
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借助地方政府对“海归”称号的过度崇拜,骗取扶持资金,然后悄然将其转移到海外。尽管这些案例只是少数,但它们对整个海归群体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英国留学的留学生现象揭示了什么?
现在,让我们将焦点移回国内,那些骗取经费、窃取技术的“精英”与那些连首都位置都弄不清楚的年轻人,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干,但在本质上,可能都源于同一种病症——丧失根基。
设想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自幼身处英语氛围之中,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庆祝万圣节,他们的朋友圈遍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他们对西方的礼节和流行文化了如指掌,却可能未曾完整地观赏过《西游记》的剧集。尽管他们的国籍属于中国,体内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却显得模糊不清。
他们犹如一簇簇精致的浮叶,叶面光鲜,似乎无论漂泊何处都能存活,却缺乏深入泥土的根系。
对于他们来说,身份认同并非一个明确的概念,而更像是一款可随时切换的应用程序。当“我是谁”都变得模糊不清时,“我该忠于何人”的问题也就更加难以回答。
结语
面对这种文化断裂现象,许多人感到焦虑,并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有人提出,可以效仿新加坡的做法,为留学生设立强制性的国情教育课程。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开设“文化基因课程”,甚至规定留学生家庭需定期参与文化考核。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不断涌现。
这是否会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现象?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一些知识点,就能激发出文化认同感吗?显然,生搬硬套的方法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运用行政手段来塑造情感归属,其成效恐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真正的认同感,并非仅仅通过教育培养,而是通过熏陶自然形成。这种认同感源于在餐桌上聆听长辈讲述家族的故事,亲手制作节日里的饺子和粽子,以及在反复吟诵“床前明月光”时心中涌动的乡愁。
这种认同是一种渐进的渗透,而非一蹴而就的灌输。在这个广阔的世界和多样的道路面前,如果一个人走得过于遥远,而忘记了最初的起点,那么他每一步所走的路,可能是通向未来,也可能是通向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