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海牙北约峰会上,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特朗普的父亲相关言论引发了国际上的尴尬局面。这一事件在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和在场记者中引起了哄堂大笑,对斯托尔滕贝格的目光也显得异常。
在此次峰会之前,北约成员国曾倾向于在32国的联合声明中提及中国。以往北约峰会往往被习惯性地转变为“反华”会议。然而,日本和韩国拒绝参加后,德国对此表示反对,不同意在声明中写入“中国”二字。
如此“罕见”的一幕,实因北约内部出现了分歧。
起初,日韩作为北约的“伙伴国”均选择不参与,而德国更是明确表示反对,坚决要求在北约32国联合声明中不得提及“中国”二字。
那么,这一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一、日本与韩国缺席峰会
于6月25日举行的北约峰会,呈现出四大焦点议题。
首先是日本和韩国的缺席,其次是北约秘书长与特朗普之间的“父辈式”言论,第三是北约成员国军费的增加,最后一点则是德国在峰会期间对中国所持立场。
近年来,日本与韩国与北约的关系日益紧密,这体现了北约战略发展方向中“亚太化”的趋势。
鉴于此,日本与韩国均以“北约伙伴国”的身份参与各类北约会议。
今年,两国领导人的缺席显得异常巧合,他们似乎事先有过沟通。令人称奇的是,两位领导人的缺席理由竟然完全相同。
当韩国解释总统李在明未能出席北约峰会时,理由是“国内事务繁忙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以“中东地区安全环境复杂”为由取消了访问,转而派遣外相岩屋毅参加特别会谈。
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美国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了单方面的空袭,这一行为导致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日本和韩国出于不愿卷入这场冲突的考虑,选择以缺席的形式规避潜在的风险,这一做法相对来说是合理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首先,特朗普总统明确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高到国家GDP的5%,这一比例已远超日韩目前的军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
目前,日本的国防开支大约占GDP的1.8%,而韩国的这一比例约为2.3%。若如特朗普所要求的,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那么这一数字将增加超过两倍。
当前,日本与韩国正面临国内经济重压。每当涉及此类会议,两国便会在相关议题上产生分歧。若表示反对,便等同于与美国及多数北约成员国持不同立场。若选择支持,则意味着必须减少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支出,而日本和韩国的民众对此难以接受。因此,两国选择拒绝出席峰会,以抵制所谓的“摊派外交”。
此外,日本和韩国正在调整对华的外交政策。在过去的北约峰会上,北约的“亚太化”一直是主要议题之一。
为了在亚太地区立足,必须确立一个“假想敌”,否则该军事联盟的必要性将难以显现。在亚太地区,军事和经济实力最为突出的国家,其意识形态又与西方国家不相容的,唯有中国。在过去的多次北约峰会上,“反华”言论已成为一个显著特点。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它们在亚太地区的生存都离不开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韩国政治舞台上能够推举李在明上台,正是因为看中了他那一套“实用主义外交”,旨在修复尹锡悦时期对中韩关系造成的损害。
二、峰会上闹出的一大笑料
石破茂力图延续岸田政府后期对华的“接触派”政策,安排了访华行程,旨在加强与中国的关系,这也是日本和韩国未参加北约峰会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是吕特与特朗普的“爸爸式”言论,这简直是一场闹剧。在峰会记者会上,特朗普将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比作校园里的打架。
他的言外之意是,伊朗和以色列在北约及美国的面前都像是孩子,闹腾一会儿就会停下来。
在这个关键时刻,北约秘书长巧妙地接上一句“神来之笔”,使得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吕特紧接着补充说:“当伊朗和以色列这两个小家伙打闹时,做爸爸的得说些严厉的话了!”
吕特将美国比作“爸爸”,这一比喻立刻引起了满堂欢笑,连鲁比奥等美国高官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
然而,这并非结束。在随后的记者问答环节中,有人向特朗普提问,询问他是否将北约盟友视为孩子一般对待。
特朗普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表达情感从不隐晦,直言不讳地回应:“我认为他是欣赏我的。当吕特说‘爸爸,你是我的爸爸’时,我感到无比温馨。”当天夜晚,特朗普踏上返回美国的旅程,白宫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这段视频剪辑,并配以流行歌曲《爸爸回家了》的旋律,使得北约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第三大亮点是北约成员国集体增加国防预算。依据宣言内容,成员国领导人已决定,至2035年前,要将年度国防开支比例提升至国家生产总值的5%。
在具体分配上,这其中包括3.5%的核心军事费用,以及1.5%用于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在2035年得以实现,北约成员国计划在2029年对进展情况进行中期审查。
三、德国在北约峰会中对中国表达支持立场
在一系列争议中,西班牙成为唯一一个未能履行相关承诺的国家,因此受到了特朗普的指责,他批评西班牙的立场“非常糟糕”。
然而,当话题转向美国时,特朗普却声称美国无需遵守5%的国防开支目标,而这一义务仅适用于其他盟国。这种“双重标准”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在北约峰会上对中国表示了支持,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将中国纳入北约32个成员国的联合声明中。
在峰会前夕,有关北约拟将中国纳入联合声明以加剧“反华”态势的消息不胫而走。过去,北约峰会常常成为其对中国进行无理指责的场合,这已成为北约的惯用伎俩。
然而,在德国总理默茨的领导之下,出现了一种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坚决抵制了这一举措。目前,中国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的汽车、机械和化工等主要产业均对中国市场有着深度的依赖。
概括来说,德国的经济增长与对华贸易紧密相连,难以承受与中国贸易断裂的潜在风险。
作为欧洲的资深强国,德国对中国的立场发挥了影响,北约32个成员国在联合声明中对中国未作任何提及,这与往年声明中频繁出现的指责性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欧盟寻求与中国开展贸易、以规避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实际需求,这属于一种客观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