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共计1933字,阅读时长约为4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位45岁的王女士因皮肤出现红点,担忧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前往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医生在详细询问和检查后,排除了艾滋病感染的可能,指出这些红点实际上是慢性疾病的症状。
王女士身上的小红点虽不明显,既不引起瘙痒,亦无疼痛,且无炎症迹象,初看似乎只是普通过敏。然而,医生通过观察其分布和形态,认定这并非单纯的皮肤病症,而是“过敏性紫癜”的征兆。
过敏性紫癜实质上是由于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渗入皮下所形成的。它的出现通常预示着身体某个系统可能存在问题。进一步检查发现,王女士患有慢性肾病,而这些皮疹便是肾功能异常的明显迹象。
许多人认为肾病仅会引发尿频、浮肿、腰酸等症状,实则,皮肤问题也是肾功能受损的早期警示之一。
慢性肾病如何影响皮肤健康
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其功能减退时,无法有效排除代谢废物,导致这些毒素在体内积累。这些毒素的累积会损害血管的内皮层,导致毛细血管变得薄弱,易于破裂,从而在皮肤上表现为出血点。
此外,肾功能的减退也会干扰血小板的正常功能,扰乱凝血过程,进而增加皮肤出血的风险。根据王女士的血液检查结果,她的肾小球滤过率降至48,这表明她的肾功能大约只剩下50%,处于慢性肾病的三期阶段。
然而,王女士本人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她除了这次出现的皮疹外,并没有感受到其他明显的身体不适。
慢性肾病因其隐匿性而令人畏惧
《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我国成年人慢性肾病的患病率约为10.8%,然而,约七成的患者在其确诊前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待病情被察觉时,通常已进展至中晚期。
正因如此,慢性肾病被誉为“无声的杀手”。它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待到出现水肿、疲劳、尿量变化等症状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王女士的经历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若非此次皮肤问题,她可能继续忽视身体发出的警示,直至肾功能严重受损,甚至需要接受透析治疗。
忽视身体警示信号不可取
许多人在肾病初期症状出现时往往选择忽视,然而实际上,身体已经通过一系列迹象发出了警示。例如,清晨起床时眼睑或腿部出现轻微水肿,尿液泡沫增多且难以消散,夜间频繁起床上厕所,皮肤出现瘙痒或不明原因的红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肾功能减退的迹象。
特别是对于中年群体,若他们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长期用药,对肾脏健康的警惕尤为重要。肾病并非仅限于老年人,它是一种可能影响任何年龄段的慢性疾病。
肾病并非绝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即便肾病无法逆转,早期发现后,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药物干预,仍有潜力减缓病情的发展。根据研究,通过控制血压、降低蛋白质摄入、定期补充碱性物质以及使用降低蛋白尿的药物等方法,可以有效减缓肾功能的衰退。
尤其是对于已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服用碳酸氢钠有助于恢复血液的酸碱平衡,减轻肾脏负担。2019年,《美国肾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进行碱性物质补充治疗,可将肾功能恶化的速度降低约70%,显著降低透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