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9月6日,以色列再次对加沙地带发动空袭,导致至少27人丧生以来,这场悲剧至今未停。医护人员,作为直面死亡的存在,谈及此情此景,无不痛心疾首。
无人能预知,这场灾难何时会画上句号。
同样,无人知晓,以色列持续不断的攻击和无选择的屠杀,究竟给阿拉伯国家带来了哪些超越生死的思考。
刽子手握紧屠刀,连续挥舞利刃,残忍地夺去生命。
以色列的行为不仅对中东地区造成了影响,也使一贯保持中立、置身其外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觉醒之感。
在现代冲突中,金钱往往是首要枯竭的资源,这一观点无可辩驳。以色列的财政几乎被这场战争耗尽。
一旦数十万预备役人员被征召,劳动力市场立刻陷入停滞。仅是无人工作、无人经营店铺,就足以导致数千家中小企业破产。尽管战火尚未触及本土,经济警报已经提前拉响。
每日支出高达近十亿新谢克尔,总成本逼近国家GDP的十分之一,港口货运量更是锐减至八成。民众消费意愿锐减,旅游业无人问津,信用卡使用量急剧下降。这样的经济衰退景象,比任何战场上的战报都要令人心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以色列经济造成致命打击的,竟然是也门那些身着拖鞋的胡塞武装。他们仅凭几艘小船和低成本的导弹,便成功封锁了以色列通往全球的经济生命线——红海航线。结果,以色列港口变得空旷无人,经济状况随之急剧恶化。
最讽刺的现象是,那些财富丰厚的阿拉伯国家,尽管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却只是空谈谴责,并没有向加沙地带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支援。沙特阿拉伯正忙于实施其“2030愿景”,而埃及则被债务的重压所困,无法呼吸。原本可以用来支撑战争的资金,现在却变成了束缚他们行动的“金枷锁”。
华盛顿发出的那张无限额度的信用卡,其额度即将耗尽。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如同一张无上限的信用卡。凭借着这张所谓的“老友”卡,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几乎随心所欲,无视任何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张信用卡的效力正逐渐消失。
在一支悬挂中国国旗的多国外交官车队在所谓“安全区”内遭遇以色列士兵鸣枪警告的瞬间,一个残酷的现实显露无遗:美国所提供的“保护伞”已漏洞百出,连其自身都无法提供保障。
对于这一事件,华盛顿的反应依旧冷淡,一如既往地装聋作哑。然而,这种不问是非的“袒护行为”不仅未能平息事态,反而将以色列推向更深的困境。同时,这种行为也使得美元的信誉遭受损害。
尊贵的邻里们,为何面对火海却只能袖手旁观?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阿拉伯世界的另一角,那里正上演着一幕令人尴尬的哑剧。眼见着“同胞”遭受重创,他们却连一支部队都无法集结。
这一切的根源,不过四个字:四分五裂。君主制、共和制、神权国家,彼此间互不认同。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百年恩怨,难以化解。各国忙于维护自身的领土安全,确保国内不生乱,已是极大的幸运,又哪有精力去“联合对抗外部威胁”呢?
甚至,部分人正考虑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沙特几乎险些被美国诱导进入一个类似对抗伊朗的“中东版北约”。这种表面上看似一致,实则各自心怀鬼胎的状况,正是以色列敢于大胆尝试的最大依托。
在棋局之中,一位不为人知的牌手悄然落座。
在这局看似无望的棋局中,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新参与者”加入了游戏。
中国并未选择站在任何一边,也没有大声指责,却采取了一项震撼之举:将巴勒斯坦内部长期对立的两个派别——哈马斯与法塔赫,邀请至北京。一份《北京宣言》诞生,使得巴勒斯坦人自行达成了和解。这一举措的意义,远胜于提供一百车军火。消息传出后,据说以色列急忙加强防空洞的挖掘,唯恐哈马斯会带着新盟友从背后发动攻击。
中国参与此事并非一时冲动。以色列对外交使团的袭击和对联合国设施的轰炸,已经将国际法的底线践踏殆尽。北京已经看穿了这一点:阿拉伯兄弟无法依赖,美国总是偏袒一方,因此中国必须亲自介入。
在联合国,中国代表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罕见地强硬地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对拉法的攻击”,毫不留情。目前,已有三十多个国家响应中国的调查请求,甚至连欧洲也有国家暂停了与以色列的自贸谈判。这样的局面,内塔尼亚胡恐怕做梦也想不到。